定增+业务合作绑定招商局,凯赛生物这一步走对了吗?
这两年,凯赛生物的股价一直在底部盘整,究其原因,一是大盘和行业走势较弱,二是公司业绩承压。
打铁还需自身硬,真正决定股价走势的始终是业绩。透过这个定增方案,其实可以清晰预见公司的基本面将迎来拐点,业绩爆发亦是水到渠成。驶过山路十八弯的超长隧道,终于可以看见第一缕曙光,这是更需要全体股东勠力同心了。
最近我在跟朋友交流凯赛生物的投资价值时,他们还是有一些疑惑。虽然并非所有疑问都是成立的,但本着“真理越辨越明”的原则,我今天专门来聊一下自己的理解,不一定对,大家一起探讨。
疑惑一:为什么要定增,会不会稀释中小股东权益?
首先,所有的增发(无论是定向增发还是公开增发),都是扩大股本、短期内稀释中小股东的股权的(其实公司获得了资金或资产,肯定是不亏的)。全A股、全球股市做增发的上市公司不计其数,是一个司空见惯的操作。
因此,我们要问的是,增发是否对公司的发展有利。如果未来业绩大幅增长,未来EPS高于当下的EPS,中小股东权益实际是增厚的,那么就是赚到了;如果未来EPS更低了,那显然就不合算。
来看凯赛生物的增发方案,公司拟向上海曜修定增募资不超66亿元,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拟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贷款。
截至 2023 年 9 月 30 日,公司账上的货币资金为58.20亿元。既然“有钱”,为何还要募资?这是很多人疑惑的点。
其实,申报稿中已经说得很清楚:综合考虑公司可自由支配资金余额、未来三年预计自身经营利润积累及各项资金需求安排等,公司未来三年总体资金缺口为112.24亿元。
我认为,这还只是一个保守估计,没有考虑未来三年新增产能释放带来的经营性流动资产和负债项目结构变动的情况。因此,募资不超66亿元是具有合理性的,有助于缓解公司经营发展过程中对流动资金需求的压力。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本次增发,不是面向不特定对象,而是面向上海曜修这一特定对象。
上海曜修不是“外人”。
根据相关交易安排,未来,CIB将持有上海曜修 50.9995%的份额,招商局集团将持有上海曜修 48.9995%的份额。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仍为 XIUCAI LIU(刘修才)家庭,同时还引入了央企实业巨头招商局集团。
换言之,本次定增的资金来源全部来源于招商局集团。他们当然不可能是冲着短期套利而来,而是基于长期看好的逻辑。无论怎么看,都是一件很正面的事。
另一可以佐证的细节是,上海曜修承诺,本次发行完成后 36个月内不减持,此承诺同样适用于招商局集团。我想,如果不是实控人和招商局集团对公司的未来有信心,并认为公司股价还有很大空间,他们何苦做出这种额外的承诺?
因此可得出结论:此次定增并不会稀释中小股东的权益,反而预示了公司的前景会很好。目前公司股价在历史最低位盘整,安全边际不言而喻,未来向上的空间远大于向下的空间。
疑惑二:为什么要引入招商局集团?
先说结论:引入招商局集团,是“惊喜”,不是“惊吓”。
招商局集团系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实力之雄厚自然无须多言。作为产业资本,其举措必然是处于中长期视角的,足以打消“套利”的顾虑。
为什么说是“惊喜”?因为这是实打实的“带资入组”!
一方面,招商局带来了凯赛生物亟需的资金,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带来了庞大的产业链资源,能加速公司生物基聚酰胺的应用开发与推广。
有心人可以翻一下2023年 6 月的公告,凯赛生物与招商局签署《业务合作协议》,招商局将尽最大的商业努力推广和落实凯赛生物基聚酰胺产品的使用,保障落实前三年“1-8-20 目标”(招商局采购并使用凯赛生物的产品中生物基聚酰胺树脂的量于 2023、2024 和 2025 年分别为不低于 1万吨、8万吨和 20万吨)。
据调研反馈,目前双方正在组织有高层参加的团队认真落实1-8-20计划。这意味着,公司的生物基聚酰胺在未来几年的增长极具确定性这也必然体现到业绩上来。
招商局对于进入绿色制造和使用绿色产品有明确的需求,根据招商局于2023年10月份发布的《可持续发展融资框架》发现,该框架中纳入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契合了多项具有影响力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UNSDGs),其中不乏技术前沿性领域和创新性范畴的细分项目,例如合成生物技术项目,可见生物制造在其当前发展部署中处于战略高位。而凯赛生物的生物制造技术在基础材料制造领域可有效降低碳排放,公司布局的100万吨生物基聚酰胺项目,已在运输、建筑、光伏边框、断桥铝等领域与下游接触,可应用于招商局下属多个实业板块,二者可以发挥产业链上的协同效应。2021 年乌苏工厂聚酰胺产能投产以来,生产销售承压,与招商局合作有望进一步加速聚酰胺生产应用。
再将视野再放大一些,根据麦肯锡的数据,原则上全球经济物质投入中的60%可由生物产生,加之其生产过程绿色、条件温和、原材料取得便利,有望做到零碳甚至负碳,未来发展空间非常广阔。根据Markets&Markets数据,2021年全球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达95亿美元,该机构预计2026年达到307亿美元,对应2021-2026年CAGR为26.5%。
去年,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多次提及合成生物学。上海、杭州、常州、合肥、深圳等地密集出台促进合成生物创新发展的政策文件,在这一高端制造未来产业上加速布局。
由此可见,招商局与凯赛生物的全方位合作,既是基于双方需求的落地,更是看好公司的合成生物学技术的竞争优势和长期前景。实际上类似战略合作的先例也有,比如盛新锂能引入比亚迪作为战略投资者,其在2022年底资产负债率为29.48%,整体资产情况良好情况下启动定增引战,亦是考虑双方将在原材料购销和加工、技术合作交流及产业链资源协同等领域开展长期合作。
我在本文开头说公司的基本面迎来了拐点,也是基于以上逻辑。远的不说,即使中短期内,凯赛与招商双方紧密的战略合作会促成一单单的业务迅速落地,并在招商局旗下企业的示范效应下,像涟漪一样迅速扩展开。
而随着募集资金到位,公司的产能也能迅速跟上,将形成产销两旺的局面,利润释放也就是水到渠成了。
到时,公司的估值和股价还是现在这样吗?显然不可能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对于股民来说,握紧手中的筹码,不要倒在黎明前,才是最大的理性。
疑惑三:公司收入规模上不去,为什么还要增发?
做投资,最怕的是线性看问题,认为当前是这样,未来依然是这样。正确的做法,是要洞见未来的变化趋势,也就是预期差。
回顾来看,凯赛生物的业绩确实承压,2023年前三季度的营收和净利润均同比下滑,毛利率也有所下降。
凯赛生物作为合成生物学技术的龙头,肯定不是技术方面的原因。说到底,还是由于下游市场受限,迟迟未能打开,酒香也怕巷子深啊。目前,国内的合成生物圈已形成一种共识:既要关心技术,能不能做得出来;也要考虑市场上,能不能卖得出去。
但凯赛生物通过与招商局集团的战略合作协议,以及股权紧密绑定,下游渠道足可以用“豁然开朗”来形容。可以说,招商局的引入,解决了公司最大的痛点。
公司的生物基聚酰胺凭借较强的成本优势+绿色溢价,无疑将带来营收的爆发式增长。业绩爆发在即,而股价尚未反应,也只有在市场情绪悲观的环境下,才能捕捉到这样高确定性的预期差,真是挺难得了,大家还是要多重视一下。
总的来说,公司已经预期到了下游局面即将打开,销售端会有一个很大的放量。而公司所处的行业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经营规模扩大需要大量流动资金,且目前生物基聚酰胺产品处于推广阶段,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因此未雨绸缪地提前归拢资金、准备好产能,才是正确的应对。
此时不做增发,更待何时?
甚至可以说,这次定增的成功与否,将决定公司业绩是继续蛰伏,还是一举腾飞。在这点上,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利益是一致的,都将深度受益于这次定增,对此大家一定要统一认知了。
同样,有了股权的纽带,招商局与凯赛生物达到了深层次的绑定,协作力度无疑将大大加码,中小股东则是轻轻松松搭上了“顺风车”,你说香不香?
疑惑四:公司股价破发,市场不认可?
凯赛生物的IPO发行转增后价格为95元左右,昨日(1月4日)收盘价是52.46元。
但我们不能单一看待问题,在行情低迷、情绪悲观的背景下,很多好公司的股价同样跌跌不休,截至去年末,900多家上市公司的股价破发,破发比例很大,委屈的公司多了去了。这是由于外部原因导致,不能给公司简单粗暴贴上“坏孩子”标签。
相比之下,凯赛股价的底部支撑迹象还是很明显的,机构关注度也很高,去年7月的一场线下调研,到场的机构多达48家。可见市场对其一直很关注,大家都在安静地“等风来”。
实际上,公司也认为股价低估了,并以真金白银的回购来表明态度。
去年8月,公司宣布,拟在12个月内回购5000-10000万元的股票,回购价格不超过93元/股。可见,公司对于股价的看法,至少在93元以下是有价值的。公司无疑是最了解自身状况的,这已是传递出很明显的低估信号了。
根据最新公告,截至2023年12月31日,凯赛生物已回购公司股份567,236股,回购成交的最高价为57.37元/股,最低价为51.84元/股,支付的资金总额为3150万元。
由此也能看出,公司在回购方面没有玩虚的,一直在进行中。未来几个月,还将回购约2000-7000万元,也将有力地支撑股价。
股价站稳脚跟后,一场反击战即将打响,彻底解决破发的问题。吹响冲锋号的,就是这次定增,象征着与招商局的深度协作+股权绑定。
写在最后:
某种意义上,这次定增绝非简单的财务投资,而是凯赛与大型央企集团的深度融合,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历史性机遇,也是引爆公司业绩、推动股价上涨、彻底解决股价破发问题的核心抓手。
马龙·白兰度在《教父》中说到:花半分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认知买单。看懂了这次定增的价值的股东,想必在不久之后,就能获得属于自己的奖励。